5月26日,國內成品油價迎來年內“三連漲”。自5月11日以來,受原油供應中斷事件影響,市場對原油供需失衡改善的預期增強。受此支撐,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并帶動本輪國內成品油上調幅度不斷拉寬。
“我國既是原油生產大國也是原油消費大國,并且消費大于生產。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于原油的依賴程度也在逐漸增產,如此大的流通量和儲備量勢必要求我國擁有與之相匹配的原油價格定價權;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原油進口量的不斷加大,國內企業有大量原油現貨經營貿易業務,這就需要一個工具來規避風險、套期保值。這也是目前加快推出原油期貨的原因。”匯研匯語財經分析師張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2015年前11個月,中國累計進口原油3.02億噸,同比增長8.7%;預計到2020年,中國原油需求可能達到6億噸,進口量可能達到4億噸,對外依存度升至67%。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以市場經濟的常態分析,中國應該具有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巨大影響力。建立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一方面可以讓行政手段干預油價的權宜之計逐步讓位于市場調節,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讓中國真正地參與到原油貿易中,有利于油氣市場的穩定。
5月25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透露,將改革完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期貨產品上市機制。在期貨市場基礎制度已經較為牢固、風險控制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上市更多產品并實行嚴格有效的監管,包括推出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和商品期權。
張強認為,雖然國內推出原油期貨的預期逐漸升溫,但還有幾方面問題需要認真對待。首先,需要加強監管,中國曾經一度推出過原油期貨,但違規行為嚴重,投機氛圍濃厚,最后不得不關閉;其次,中國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原油現貨市場,如果不能實際交割,原油期貨只能淪為投機產品;再次,國內大部分石油進出口權還是壟斷在主要油企手中,如果不進行改革,原油期貨市場只是小部分人的封閉市場,不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化的市場。